患難見知交文言文翻譯

來源:趣味百科館 9.77K

趙洞門出任御史大夫時,家門前人來人往,前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。等到他被免職,離京時,前來送行的只有寥寥數人。不久,他被朝廷召回起用,那些人又開始前來拜訪。當時只有吳菌次顯得格格不入,不因趙洞門升官加爵或被貶而改變對其的態度。

患難見知交文言文翻譯

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,回頭跟兒子友沂說:“將來我去世後,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。”沒多久,友沂過早去世,趙洞門也因爲失去兒子而感到萬分悲痛,死於外地客寓。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,吳菌次一邊哀悼,幫助辦理後事;一邊扶助他們,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,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。這一時間,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。

《患難見知交》的道理:我們對於那些趨炎附勢的人要有清醒的認識,不要被那些阿諛奉承,拍馬屁的人花言巧語所矇蔽。

《患難見知交》的作者是王晫,字丹麓,號木庵,自號松溪子,浙江錢塘人。著有《遂生集》十二卷、《霞舉堂集》三十五卷、《牆東草堂詞》及雜著多種。




相期文言文翻譯

1. 文言文在線翻譯

1、急不相棄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,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,華歆很爲難。

王朗卻說:“幸好船還寬敞,有什麼可爲難的?”眼看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,王朗想丟下剛纔搭船的人。華歆說:“ 剛纔我所以猶豫,正是這個原因。

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,哪裏能因爲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?”於是就繼續帶着他趕路。 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。

2、負荊請罪戰國時候,有七個大國,它們是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.秦,歷史上稱爲“戰國七雄”。這七國當中,又數秦國最強大。

秦國常常欺侮趙國。有一次,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。

藺相如見了秦王,憑着機智和勇敢,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。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,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。

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。就封他爲“上卿”(相當於後來的宰相)。

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,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。他想:我爲趙國拼命打仗,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?藺相如光憑一張嘴,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,地位倒比我還高!他越想越不服氣,怒氣衝衝地說:“我要是碰着藺相如,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,看他能把我怎麼樣!”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。

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,叫他們以後碰着廉頗手下的人,千萬要讓着點兒,不要和他們爭吵。他自己坐車出門,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,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,等廉頗過去了再走。

廉頗手下的人,看見上卿這麼讓着自己的主人,更加得意忘形了,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,就嘲笑他們。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,就跟藺相如說:“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,他罵您,您反而躲着他,讓着他,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!這麼下去,我們可受不了。”

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:“廉將軍跟秦王相比,哪一個厲害呢?”大夥兒說:“那當然是秦王厲害。”藺相如說:“對呀!我見了秦王都不怕,難道還怕廉將軍嗎?要知道,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,就是因爲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。

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,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,不免有一隻要受傷,甚至死掉,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。你們想想,國家的事兒要緊,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?”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,非常感動,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,都小心謹慎,總是讓着他們。

藺相如的這番話,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。廉頗慚愧極了。

他脫掉一隻袖子,露着肩膀,背了一根荊條,直奔藺相如家。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。

廉頗對着藺相如跪了下來,雙手捧着荊條,請藺相如鞭打自己。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,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,給他穿好衣服,拉着他的手請他坐下。

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。這兩個人一文一武,同心協力爲國家辦事,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。

“負荊請罪”也就成了一句成語,表示向別人道歉、承認錯誤的意思。 3、患難見知交趙洞門出任御史大夫時,門前車馬來往不絕,來拜訪他的人幾乎在路上排起隊來。

等到他被免職,出城門(離開京城),來送的只有三五個人。不久,他被朝廷召回起用,以前離開的那批人又像當初那樣來拜訪了。

當時獨有吳菌次落落不凡,不因富貴失勢改變對趙洞門的態度。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,回頭跟兒子友沂說:“將來我去世後,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。”

沒多久,友沂過早去世,趙洞門也因悲痛失去兒子,死於外地客寓。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,吳菌次一邊哀悼,幫助辦理後事;一邊扶助他們,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,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。

這一時間,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。4、周鄭交質鄭武公、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(官名)。

(周平王)分權給虢公,鄭莊公怨恨周平王。周平王說:“沒有的事(偏心於虢公)。”

於是周王、鄭國交換人質(證明互信):(周平王)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,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。周平王死(後),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。

四月,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。秋季,又收割了成周的稻穀。

周和鄭互相仇恨。君子說:“信用不發自心中,盟約抵押也沒用。

開誠佈公互相諒解地行事,用禮教約束,雖然沒有抵押,誰能離間他們呢?假如有真誠的信用,山澗溪流中的草,蕨類水草這樣的菜,竹筐鐵鍋這樣的器物,低窪處溝渠中的水,都可以供奉鬼神,獻給王公爲食,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,按禮去做,又哪裏用得着人質啊?《國風》中有《采蘩》、《採蘋》,《大雅》中有《行葦》、《泂酌》詩,都是昭示忠信的。”5、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,龐蔥對魏王說:“現在,如果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您相信嗎”魏王說:“不相信。”

龐蔥說:“如果是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大王相信嗎?”魏王說:“那我就要疑惑了。”龐蔥又說:“如果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大王相信嗎?”魏王說:“我相信了。”

龐蔥說:“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,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,就像真有老虎了。如今趙國離大梁,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,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。

希望您能明察秋毫。”魏王說:“我知道該怎麼辦。”

於是龐蔥告辭而去,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,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。

2. 請求 翻譯文言文~

快寫。”他起來以後。只好拿起草用的毛筆姑且代替,另一個書生在那裏。他迎上去問道,寫出來的字就溼污一片就像笤帚抹的。向鄰座書生借,又都堅決不肯。他大哭,很想丟開卷子出考場。睏倦了就伏在案上打盹,找機會改住別的地方,有個神仙撫着她的脊背說。”那個人臉紅了。第二天,起來,快寫。一個書生等同伴睡熟,還是那枝禿了的筆。

交卷到了二道門:“考試寫的文章稱心嗎?”他答謝說:“沒什麼,只是能勉強寫完罷了,看那毛筆,像以前一樣完好。拿起來,一邊疑惑一邊寫。寫完以後兩個秀才都因修讀《春秋》而聞名,兩人很友善。秋試前一夜,兩人同牀而睡:“起來,那人拿出筆來要用時才見毛筆已經全禿了,大吃一驚,偷偷拿了那個書生的毛筆,把筆鋒全都咬掉。第二天他的名字貼出來,不能參加最後的考試。禿筆的書生被高榜選中

3. 丞相傳文言文翻譯

丞相文天祥,少年便志向遠大,有經世濟民治國利民之志。

任職期間曾被奸臣賈似道誣衊陷害罷了官,等官職得以恢復,又常輾轉在京城外做官。宋恭帝的時候,元軍南下,南宋王朝岌岌可危,文公奉命組織軍隊保衛都城臨安。

眼見國家的大勢已去,文公又被任命爲右丞相兼樞密使前往元軍與其議和,可就在文公與元軍議和期間,朝庭卻又派左丞相前往元軍遞交了投降書。文公在與元軍議和期間用遇見大事心不亂的功負,堅定信念,竭盡全力爭取議和成功。

“父母有病,已不可救,但豈能有不用藥之理。”這是他說的話,也是他的心。

“國破我當自殺,可我沒有自殺隱忍的活着,是爲了將來有更大的作爲”文公逃離元軍的拘禁是希望南下找到皇上重振旗鼓,可在南行的途中再次遭到元軍的拘禁。拘禁時文公曾服毒自殺,但沒死,在被送往元軍大都途中,曾絕食八天,還是沒有死。

同是一死,過去在於自己,而今天卻在於天。他視死如歸,光明偉岸,俯視一世,而顧視向元軍投降的人,他們不知文公的氣節爲何物。

推廣他的這種氣節,可與嵩山、華山爭高低。宋朝的滅亡,守節不屈者有,可沒有超過文天祥的。

什麼事情不可以以成敗來論英雄。

4. 文言文《非相》翻譯

原文】 相人,古之人無有也,學者不道也。

【譯文】 看相,古代的人不做這樣的事,有知識的人也不屑說這些事。 【原文】 古者有姑布子卿〔1〕,今之世,樑有唐舉〔2〕,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,世俗稱之。

古之人無有也,學者不道也。故相形不如論心,論心不如擇術〔3〕。

形不勝心,心不勝術。術正而心順之,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,無害爲君子也;形相雖善而心術惡,無害爲小人也。

君子之謂吉,小人之謂兇。故長短、小大,善惡形相,非吉凶也。

古之人無有也,學者不道也。 【註解】 〔1〕姑布子卿:春秋鄭國人,曾爲孔子和趙襄子看過相。

〔2〕唐舉:戰國時相士,曾爲李兌和蔡澤看過相。 〔3〕論心:研究人的思想。

論,考察。術:方法、道路,指所行所學而言。

【譯文】 古代有一個姑布子卿,現在樑國有一個唐舉,能根據人的容貌、氣色而預知人的吉凶禍福,社會上一般人都稱讚他們的相術。但古代的人是不做這樣的事的,有知識的人也不屑說這些事。

所以相人的形貌不如觀察人的立心,觀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學。相貌不能決定人的內心,而內心又受到所行所學的影響。

所學所行正,心也順着它,那麼形貌雖然醜惡心術也會善,不妨礙成爲君子。所學所行不正,那麼形貌雖好心術也會惡,終究還是小人。

做君子就會吉祥,做小人則不吉祥。所以外形的高或低、魁梧或瘦小、醜陋或漂亮,不能決定吉凶。

古代的人不做這樣的事,有知識的人也不屑說這些事。 【原文】 蓋〔1〕帝堯長,帝舜短,文王長,周公短,仲尼〔2〕長,子弓〔3〕短。

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〔4〕,身長七尺,面長三尺,焉〔5〕廣三寸,鼻目耳具〔6〕,而名動天下。楚之孫叔敖〔7〕,期思之鄙人也〔8〕,突禿長左〔9〕,軒較之下〔10〕,而以楚霸。

葉公子高〔11〕,微小短瘠〔12〕,行若將不勝其衣。然白公之亂〔13〕也,令尹子西、司馬子期〔14〕,皆死焉;葉公子高入據楚,誅白公,定楚國,如反手爾,仁義功名善於後世。

故事不揣長〔15〕,不楔〔16〕大,不權輕重,亦將志乎爾。長短、小大,美惡形相,豈論也哉! 【註解】 〔1〕蓋:發語詞。

〔2〕仲尼:孔子的字。 〔3〕子弓:一說爲孔子的學生仲弓;一說爲馯臂子弓,傳《易》者,荀子之師。

〔4〕衛靈公:春秋時衛國的國君,歷史上著名的荒淫無道之君。公孫呂:人名,事蹟不詳。

〔5〕焉:通"顏"。這裏指額。

〔6〕具:完備,齊全。這裏指鼻耳目都有,但相去甚遠,所以爲異。

〔7〕孫叔敖:春秋時楚莊王的宰相。 〔8〕期思:地名,楚國之邑。

鄙人:郊野之人。 〔9〕突禿:頭禿髮少。

長左:左手長。 〔10〕軒較之下:指個子矮小。

軒,古代車前的直木。較,古代車前的橫木。

〔11〕葉公子高:楚大夫沈諸樑。 〔12〕微小短瘠:形容個子矮小瘦弱。

〔13〕白公之亂:事見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。白公,名勝,楚平王的孫子。

〔14〕令尹:官名。子西:平王長庶子,公子申。

司馬:官名。子期:平王子,公子結。

〔15〕事:通"士"。揣:測度。

〔16〕楔(xié):比較,估量。 【譯文】 帝堯身材高大,帝舜身材矮小,周文王身材高大,周公身材矮小,孔子身材高大,子弓身材矮小。

從前,衛靈公有個大臣叫公孫呂,身高七尺,臉長得很狹長,有三尺,額頭寬三寸,鼻眼耳朵雖然都有,卻相去甚遠,但他的名聲卻震動了天下。楚國的孫叔敖,是期思這個地方的粗人,頭禿髮少,左手比右手長,身高不及車前的橫木,卻使楚國稱霸於諸侯。

楚國大夫葉公子高,長得又瘦又小,走起路來好像連衣服也撐不起來,然而白公之亂,令尹子西、司馬子期都死於其中,葉公子高卻引兵入楚,誅殺了白公,安定了楚國,行事如翻過手掌一樣輕鬆自如,他的仁愛和功名,遠揚於後世。所以,對於士,不要只去看他的高矮、壯弱、輕重,而要看他的志氣如何。

高矮大小、外形體貌的美醜,難道值得一談嗎? 【原文】 且徐偃王〔1〕之狀,目可瞻焉;仲尼之狀,面如蒙倛〔2〕;周公之狀,身如斷菑〔3〕;皋陶〔4〕之狀,色如削瓜;閎夭〔5〕之狀,面無見膚;傅說〔6〕之狀,身如植鰭〔7〕;伊尹〔8〕之狀,面無須麋〔9〕。禹跳,湯偏。

堯、舜參牟子〔10〕。從者〔11〕將論志意,比類文學邪?直將差長短,辨美惡,而相欺傲邪? 【註解】 〔1〕徐偃王:西周時徐國國君。

傳說其目只能仰視,可以看到自己的額頭,但卻不能俯視。 〔2〕倛(qī):古代打鬼驅疫時戴的面具。

這裏指孔子的長相很兇。 〔3〕菑(zī):立着的枯樹。

〔4〕皋陶(yáo):上古人名,相傳是舜的司法官。 〔5〕閎(hónɡ)夭:周文王的大臣,曾設計使紂釋放了囚於羑里的文王,後來輔佐武王滅紂。

〔6〕傅說(yuè):人名,曾是爲人築牆的工匠,後爲殷王武丁的大臣。 〔7〕身如植鰭(qí):身上好像長了魚鰭一樣。

這裏指駝背。 〔8〕伊尹:商湯王的大臣。

〔9〕須麋(mí):同"鬚眉",即鬍子眉毛。 〔10〕參:相參。

這裏指有兩個瞳仁。牟:通"眸"。

這裏指瞳仁。 〔11〕從者:指荀況的學生。

一說指"學者"。 【譯文】 況且,徐偃王的眼睛只能朝上看不能朝下看;孔子臉長得如儺神。

5. 文言文帶翻譯

陳太丘與友人期

陳太丘與友期行,期日中,過中不至,太丘捨去,去後乃至。元方時年七歲,門外戲。客問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,曰:“非人哉!與人期行,相委而去!”元方曰:“君與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則是無信;對子罵父,則是無禮。”友人慚,下車引之。元方入門不顧。

陳太丘與友人期

太丘長陳寔和朋友約好一同外出,約定中午出發,過了中午,朋友還沒有來,陳寔不管他,自己走了,走了以後,那位朋友纔到。當時陳寔兒子元方纔七歲,正在門外玩耍。來客問元方:“令尊在家嗎?”元方回答說:“家父等了您很久,見您不來,已經走了。”那位朋友便生起氣來,說道:“真不是人呀!和別人約好一起走,卻扔下別人不管,自己走了!”元方說:“您是跟家父約定中午走的。到了中午還不來,這就是不守信用;對着人家的兒子罵人家的父親,這是不講禮貌。”那位朋友聽了很慚愧,就下車來招呼他。元方掉頭回家去,再也不回看一眼。

他人文言文翻譯

1. 5篇文言文 急求翻譯,請不要複製他人,高分懸賞

創業與守成 【原文】上①問侍臣:“創業與守成孰難?”房玄齡曰:“草昧②之初,與羣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,創業難矣!”魏徵對曰:“自古帝王,莫不得之於艱難,失之於安逸,守成難矣!”上曰:“玄齡與吾共取天下,出百死,得一生,故知創業之難,徵與吾共安天下,常恐驕奢生於富貴,禍亂生於所忽,故知守成之難,然創業之難,既已往矣;守成之難,方當與諸公慎之。”

玄齡等拜曰:“陛下及此言③,四海之福也。” (選自《資治通鑑·唐紀》) 【註釋】①上:指唐太宗。

②草昧;此指開創國家。③及此言:說到這個道理。

譯文: “貞觀年間,唐太宗經常與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。一天,他問房玄齡、魏徵等人:‘創業與守成孰難?’房玄齡回答說:‘天下大亂時,羣雄四起, 攻城略地,戰爭激烈,創業的艱難是顯而易見的。

’魏徵不同意這樣的看法,他說:‘君主 打天下,是在混亂中殲滅敵人,能夠得到百姓的擁護,因此創業並不太難;得到天下後, 容易驕傲自滿、享樂腐化,國家的衰敗由此開始。所以,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 ,而失之於安逸。

’太宗說:‘玄齡與朕共定天下,出百死,得一生,故深知創業之難。魏 徵與朕共定天下,深知驕奢生於富貴,禍亂生於疏忽,故知守業之難。

但創業的艱難時期已 過,眼下守業的困難,正是諸公必須謹慎對待的!’”蔡侯紙 蔡倫字敬仲,桂陽(今湖南郴州)人。在永平(漢明帝年號)末年開始在內宮任職,建初(漢章帝年號)時期,擔任小黃門(太監官職名)。

到漢和帝即位,升任爲中常侍(太監官職名),參與政事。蔡倫有才能學問,盡心盡力,誠實謹慎,多次觸犯皇帝,陳述得失的道理。

每當到了休沐的時間,都閉門不接待客人,在田野中裸體。後來升任尚方令(太監官職名)。

永元(漢和帝年號)九年,監督製作祕劍(皇宮專用的劍器)以及各種器械,全都精密牢固,成爲後代製作器械的方法。自古書籍大多都編成竹簡,那些用綢緞布匹寫字的叫做紙。

綢緞太貴而竹簡太重,都對人來說很不方便。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,用樹皮、麻頭以及破布、魚網造成紙。

元興(漢和帝年號)元年上奏皇帝,皇帝誇讚他的才能,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,所以天下都說“蔡侯紙”。元初(漢安帝年號)元年,鄧太后因爲蔡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侍衛,封他爲龍亭侯,封地有三百戶人口。

後來擔任長樂太僕(官職名)。元初四年,皇帝因爲經史傳記等文字大多都沒有核實確定,於是選拔有名的讀書人謁者(學官名)劉珍以及博士(學官名)良史(史官名)聚集在東觀(宮殿名),校正各種典籍,派蔡倫監督這件事情。

蔡倫起初按照竇皇后的旨意,誣陷漢安帝的祖母宋貴人。等到竇太后駕崩,漢安帝開始親自處理各種政事,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廷尉(法官名)那裏認罪。

蔡倫恥於受辱,於是沐浴後穿戴整齊衣服、帽子,喝毒藥而死。他的封地被廢除(收回)。

沐猴而冠 秦末,劉邦、項羽等起兵反秦。劉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陽(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),接着項羽也趕到了。

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:誰先進入咸陽,誰就在關中爲王。項羽因此很不樂意。

他帶領人馬,衝入城內,大肆屠殺,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,放火焚燒秦宮,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。項羽還蒐括了許多金銀財物,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,準備回到東方去。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載,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,因爲“這裏關中地區,有險可守,而且土地肥沃,在此建都,可以奠定霸業。”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燬,殘破不堪,同時又懷念故鄉,一心想回東方,便說:“人富貴了,應歸故鄉,富貴不歸故鄉,好比‘衣繡夜行’(穿着錦繡衣服在黑夜裏走),誰看得見!” 那人聽了這句話,覺得項羽要作爲一位英雄,實在不夠,心裏不免對他鄙視。

於是在背後對人說:“人家說楚國人(指項羽)不過是‘沐猴而冠’罷了,果然不錯!”不料給項羽知道了,立刻把那人抓來,投入鼎鑊煮死。 楚人管獼猴爲“沐猴”。

“沐猴而冠”,是說獼猴而戴上人的帽子,也就是說假充人樣的野獸。這是一句罵人的話。

《漢書·伍被傳》也有此語: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“淮南中郎”的官,劉安謀反,伍被多次諫勸,劉安不聽,以輕蔑的口吻對伍被說:“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!”掩鼻計 魏惠王贈給楚懷王一個美女,懷王很喜歡。懷王的夫人鄭袖,知道懷王寵愛新娶的魏女,所以表面上也很愛護這個新娶的美女。

衣服首飾都挑她喜歡的送去;房間和傢俱也都選她喜歡的讓她使用。似乎比楚王更喜歡她。

楚王說:“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,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。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,可是她愛魏女比寡人還要厲害,這簡直是孝子侍奉雙親,忠臣侍奉君主。”

鄭袖知道楚王認定她不是嫉妒以後,就去對魏女說:“君王愛你的美貌。雖然這樣說,但是他討厭你的鼻子。

所以你見了君王,一定要捂住鼻子。”從此魏女見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。

楚王對鄭袖說:“魏女看見寡人時,就捂住自己的鼻子,這是爲什麼?”鄭袖回答說:“我倒是知道這件事。”楚王說:“即使再難聽的話,你也要說出來。”

鄭袖說。

2. 文言文在線翻譯

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裏的有一則寓言故事,原文是:

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。其母曰:“汝還,顧反爲女殺彘。”

妻適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。妻止之曰:“特與嬰兒戲耳。”曾子曰:“

嬰兒非與戲也。嬰兒非有智也,待父母而學者也,聽父母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”烹彘也。

譯成白話文,大意是:

有一次,孔子的學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,孩子跟着哭鬧也要去,曾子妻哄他說: “你回家,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”。孩子就回家了。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,曾子準備捉豬來殺,妻子阻止說:“我不過是哄孩子,跟他說着玩的,你也當真的了”。曾子說:“和孩子是不可以說着玩的。小孩子不懂事,跟着父母看樣學樣,聽信父母的教導。現在你哄騙他,不就是教孩子學哄騙嗎”。於是曾子把豬殺了煮食。

韓非的這則寓言不僅說明曾子以“不欺教子”,而且比教子的意義重要得多的是韓非勸說開明的君主應該象“曾子殺豬”一樣,表現出有誠信”(“故明主表信,如曾子殺彘也。”)。現在雖然是共和國,沒有君主了;但是各級 *** 的領導人似乎也應該向曾子學習,表現出有誠信。

在《論語·學而》章裏,還記載了曾子的一則有關誠信的語錄:“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爲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白話文的意思是“曾子說: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,第一,我爲他人辦事,是不是忠實地盡心盡力?第二,我和朋友交往,是不是講究誠信?第三,我所傳授的,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亂說的?”

根據曾子的這條語錄,我覺得,一個講究誠信的人,應該考慮做到下面三點:

一,“受人之託,忠人之事”;

二,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;

三,勿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”。

3. 文言文翻譯

原文 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

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故雖有名馬,祗辱於奴隸人之手,駢(pián)死於槽櫪之間,不以千里稱也。

馬之千里者,一食(shí)或盡粟一石(dàn)。食(sì)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(sì)也。

是馬也,雖有千里之能,食(shí)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(xiàn),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 策之不以其道,食(sì)之不能盡其材,鳴之而不能通其意,執策而臨之,曰:“天下無馬!”嗚呼!其(qí)真無馬邪(yé)?其(qí)真不知馬也! [編輯本段]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(這樣的人),然後有了千里馬。千里馬經常有,可是伯樂(這樣的人)卻不常有。

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,也只能埋沒在馬伕手中,(跟普通的馬)一同死在馬廄(jiù)裏,不能憑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稱。 日行千里的馬,一頓有時能吃一石糧食。

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。這樣的馬,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,但是吃不飽,力氣不足,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表現出來,想要它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,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 鞭策它,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,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,聽它嘶叫,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對着千里馬說:“天下沒有千里馬!”唉!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?(大概,恐怕)是他(們)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! 捕蛇者說 唐·柳宗元 選自《柳河東集》 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;觸草木,盡死;以齧(niè)人,無御之者。

然得而臘(xī)之以爲餌,可以已大風、攣踠(luán wǎn)、瘻癘(lòu lì),去死肌,殺三蟲。其始,太醫以王命聚之,歲賦其二,募有能捕之者,當其租入。

永之人爭奔走焉。 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

問之,則曰:“吾祖死於是,吾父死於是。今吾嗣(sì)爲之十二年,幾死者數矣。”

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 餘悲之,且曰:“若毒之乎?餘將告於蒞(lì)事者,更若役,復若賦,則何如?” 蔣氏大戚,汪然出涕曰:“君將哀而生之乎?則吾斯役之不幸,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,向吾不爲斯役,則久已病矣。

自吾氏三世居是鄉,積於今六十歲矣,而鄉鄰之生日蹙(cù),殫(dān)其地之出,竭其廬之入,號呼而轉徙(xǐ),飢渴而頓踣(bó),觸風雨,犯寒暑,呼噓毒癘,往往而死者相藉(jìe)也。曩(nǎng)與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無一焉;與吾父居者,今其室十無二三焉;與吾居十二年者,今其室十無四五焉。

非死則徙爾。而吾以捕蛇獨存。

悍吏之來吾鄉,叫囂乎東西,隳(huī)突乎南北;譁然而駭者,雖雞狗不得寧焉。吾恂恂(xún xún)而起,視其缶(fǒu),而吾蛇尚存,則弛然而臥。

謹食(sì)之,時而獻焉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,以盡吾齒。

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;其餘,則熙熙而樂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!今雖死乎此,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,又安敢毒耶?” 餘聞而愈悲。

孔子曰:“苛政猛於虎也。”吾嘗疑乎是,今以蔣氏觀之,猶信。

嗚呼!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!故爲之說,以俟(sì)夫觀人風者得焉。 [編輯本段]參考譯文 永州的野外生長着一種奇異的蛇,(它是)黑底子,白花紋;這種蛇碰到草木,草木全都乾枯而死;如果咬了人,沒有能夠抵禦毒蛇的辦法。

然而捉到它後,把它晾乾,製成藥餌,可以用來治癒大風、攣踠、瘻、癘等疾病;還可以去除壞死的肌肉,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。那時開始,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徵集這種蛇,每年徵收兩次,招募能捕捉這種蛇的人,(用蛇來)抵他們的賦稅。

永州的人都爭着跑去幹這件事。 有個姓蔣的人家,獨自享有捕蛇抵稅這種好處有三代了。

我問他,卻說:“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差事上,我父親也死在這件事情上。現在我繼承祖業幹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,有好幾次險些死掉。”

他說這番話時,神情像是很悲傷。 我很同情他,就說:“你怨恨這差事嗎?我將要告訴地方官,讓他更換你的差事,恢復你的賦稅,怎麼樣?” 蔣氏(聽了),大爲悲傷,滿眼含淚的樣子流出眼淚說:“您是哀憐我,想讓我活下去嗎?那麼我這差事的不幸,還不如恢復我租賦遭受的不幸那麼厲害呀。

如果我不幹這差事,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。自從我家三代住到這個地方,累計到現在,已經六十年了,可鄉鄰們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,把他們土地上生產的出來的都拿去,把他們家裏的收入也盡數拿去(交租稅,仍不夠),只得號啕痛哭輾轉逃亡,又飢又渴倒在地上,(一路上)頂着狂風暴雨,冒着嚴寒酷暑,呼吸着帶毒的疫氣,一個接一個死去,屍體都互相枕壓着。

從前和我祖父同住在這裏的,現在十戶當中只剩不下一戶了;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,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兩三戶了;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,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四五戶了。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遷走了。

可是我卻由於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。兇暴的官吏來到我鄉,到處騷擾,到處叫罵,那種喧鬧的樣子驚擾了鄉間的平靜,即使雞狗也不得安寧啊。

這時我就小心翼翼地起來,看看我的瓦罐,我的蛇還在,就放心躺下了。我小心地餵養蛇,到規定的日子把它獻上去。

回家後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裏出產的東西,。

4. 求高人,文言文翻譯,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來的使節,自己認爲外貌不好,不足以震服遠方的國家,於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,武帝則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邊。已經接見完畢,命令間諜問匈奴來的使節:“魏王怎麼樣?”匈奴的使節回答說:“魏王風采高雅,非同一般;但是座位旁邊拿刀侍立的人,這個人才是個英雄。”曹操聽說這件事,連忙派人追趕,殺掉了那個使者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四川有個杜處士,喜愛書畫,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。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,尤其珍愛。他用錦縫製了畫套,用玉做了畫軸,經常隨身帶着。有一天,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,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,拍手大笑着說:“這張畫是畫的鬥牛啊!鬥牛的力氣用在角上,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。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着尾巴在鬥,錯了!”杜處士笑笑,感到他說得很有道理。

古人有句話說:“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,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。”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只有最後兩篇。

5. 文言文在線翻譯

1、急不相棄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,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,華歆很爲難。

王朗卻說:“幸好船還寬敞,有什麼可爲難的?”眼看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,王朗想丟下剛纔搭船的人。華歆說:“ 剛纔我所以猶豫,正是這個原因。

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,哪裏能因爲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?”於是就繼續帶着他趕路。 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。

2、負荊請罪戰國時候,有七個大國,它們是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.秦,歷史上稱爲“戰國七雄”。這七國當中,又數秦國最強大。

秦國常常欺侮趙國。有一次,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。

藺相如見了秦王,憑着機智和勇敢,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。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,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。

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。就封他爲“上卿”(相當於後來的宰相)。

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,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。他想:我爲趙國拼命打仗,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?藺相如光憑一張嘴,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,地位倒比我還高!他越想越不服氣,怒氣衝衝地說:“我要是碰着藺相如,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,看他能把我怎麼樣!”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。

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,叫他們以後碰着廉頗手下的人,千萬要讓着點兒,不要和他們爭吵。他自己坐車出門,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,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,等廉頗過去了再走。

廉頗手下的人,看見上卿這麼讓着自己的主人,更加得意忘形了,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,就嘲笑他們。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,就跟藺相如說:“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,他罵您,您反而躲着他,讓着他,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!這麼下去,我們可受不了。”

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:“廉將軍跟秦王相比,哪一個厲害呢?”大夥兒說:“那當然是秦王厲害。”藺相如說:“對呀!我見了秦王都不怕,難道還怕廉將軍嗎?要知道,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,就是因爲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。

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,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,不免有一隻要受傷,甚至死掉,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。你們想想,國家的事兒要緊,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?”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,非常感動,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,都小心謹慎,總是讓着他們。

藺相如的這番話,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。廉頗慚愧極了。

他脫掉一隻袖子,露着肩膀,背了一根荊條,直奔藺相如家。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。

廉頗對着藺相如跪了下來,雙手捧着荊條,請藺相如鞭打自己。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,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,給他穿好衣服,拉着他的手請他坐下。

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。這兩個人一文一武,同心協力爲國家辦事,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。

“負荊請罪”也就成了一句成語,表示向別人道歉、承認錯誤的意思。 3、患難見知交趙洞門出任御史大夫時,門前車馬來往不絕,來拜訪他的人幾乎在路上排起隊來。

等到他被免職,出城門(離開京城),來送的只有三五個人。不久,他被朝廷召回起用,以前離開的那批人又像當初那樣來拜訪了。

當時獨有吳菌次落落不凡,不因富貴失勢改變對趙洞門的態度。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,回頭跟兒子友沂說:“將來我去世後,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。”

沒多久,友沂過早去世,趙洞門也因悲痛失去兒子,死於外地客寓。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,吳菌次一邊哀悼,幫助辦理後事;一邊扶助他們,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,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。

這一時間,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。4、周鄭交質鄭武公、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(官名)。

(周平王)分權給虢公,鄭莊公怨恨周平王。周平王說:“沒有的事(偏心於虢公)。”

於是周王、鄭國交換人質(證明互信):(周平王)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,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。周平王死(後),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。

四月,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。秋季,又收割了成周的稻穀。

周和鄭互相仇恨。君子說:“信用不發自心中,盟約抵押也沒用。

開誠佈公互相諒解地行事,用禮教約束,雖然沒有抵押,誰能離間他們呢?假如有真誠的信用,山澗溪流中的草,蕨類水草這樣的菜,竹筐鐵鍋這樣的器物,低窪處溝渠中的水,都可以供奉鬼神,獻給王公爲食,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,按禮去做,又哪裏用得着人質啊?《國風》中有《采蘩》、《採蘋》,《大雅》中有《行葦》、《泂酌》詩,都是昭示忠信的。”5、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,龐蔥對魏王說:“現在,如果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您相信嗎”魏王說:“不相信。”

龐蔥說:“如果是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大王相信嗎?”魏王說:“那我就要疑惑了。”龐蔥又說:“如果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,大王相信嗎?”魏王說:“我相信了。”

龐蔥說:“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,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,就像真有老虎了。如今趙國離大梁,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,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。

希望您能明察秋毫。”魏王說:“我知道該怎麼辦。”

於是龐蔥告辭而去,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,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。

6. 文言文翻譯

唐太宗賜絹懲順德

原文: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,事覺,上曰:“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,朕與之共有府庫耳,何至貪冒如是乎。”猶惜其有功,不之罪,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。大理少卿胡演曰:“順德枉法受財,罪不可赦,奈何復賜之絹?”上曰:“彼有人性,得絹之辱,甚於受刑。如不知愧,一禽獸耳,殺之何益?”

①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,聯與之共有府庫耳

②猶惜其有功,不之罪

譯文: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,事情被發覺後,唐太宗說:“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,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,他爲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?”因爲吝惜他有功績,不懲罰他了,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。大理少卿胡演說:“順德違法接受財物,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,怎麼還再送他絲絹?”唐太宗說:“他是有人性的,獲得絲絹的侮辱,超過了接受刑罰。如果不知道慚愧,就是一隻禽獸了,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?”

陳萬年教子

原文:萬年嘗病,召其子鹹①教戒②於牀下。語至夜半,鹹睡,頭觸屏風。萬年大怒,欲杖之,曰:“乃公教戒汝,汝反睡,不聽吾言,何也?”鹹叩頭謝曰:“具曉所言,大要教鹹諂(chǎn)也。”

註釋:①鹹:陳鹹,陳成年之子。 ②戒:同“誡”,教訓。

譯文:陳萬年病了,把兒子陳鹹叫到牀前。教他讀書,教至半夜,陳鹹瞌睡,

頭碰到了屏風。

陳萬年很生氣,要拿棍子打他,訓斥說:“我口口聲聲教你,你卻睡

去,不聽我講,爲什麼?”

陳鹹趕忙跪下,叩頭說:“我都聽見了,總的意思不過是叫我拍馬屁套好人家。”陳萬年默然無語,揮手讓陳鹹離開。

錢大昕默坐觀弈

原文:予觀弈於友人所。一客數敗,嗤其失算,輒欲易置之,以爲不逮己也。頃之,客請與予對局,予頗易之。甫下數子,客已得先手。局將半,予思益苦,而客之智尚有餘。竟局數之,客勝予十三子。予郝甚,不能出一言。後有招予觀弈者,終日默坐而已。

譯文:我在朋友家裏看下棋。一位客人屢次輸棋,我譏笑他計算失誤,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,認爲他趕不上自己。過一會兒,客人請求和我下棋,我頗爲輕視他。剛剛下了幾個棋子,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。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,我思考得更加艱苦,而客人卻輕鬆有餘。終局計算雙方棋子,客人贏我十三子。我很漸愧,不能說出一句話。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,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。

王荊公旁聽文史

原文:原文:王荊公介甫,退處金陵。一日,幅巾杖屨,獨遊山寺,遇數客盛談文史,詞辨紛然。公坐其下,人莫之顧。有一客徐問公日:“亦知書否”公唯唯而已,復問公何姓,公拱手答日:“安石姓王”衆人惶恐,漸俯而去。

譯文:王荊公(安石)退休後住在金陵(即今南京)。一日,他獨自去遊山,身披頭巾,着草鞋,在一座寺廟前休息。這時來了幾個客人,圍坐在寺前高談文史,詞辯紛然,目空一切。王荊公坐在他們下首,沒有人看他一眼。忽然,其中一個客人輕蔑地問王公:“你也讀過書嗎?”王公唯唯不作答。那人又追問王公的姓名,王荊公無奈,便拱手答道:“在下姓王,名安石。”那些客人一聽,才知道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和改革家,惶恐不已,羞慚而去。

大樹將軍馮異

原文:異爲人謙退不伐,行與諸將相逢,輒引車避道。進止皆有表識,軍中號爲整齊。每所止舍,諸將並坐論功,異常獨屏樹下,軍中號曰“大樹將軍”。及破邯鄲,乃更部分諸將,各有配隸。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,光武以此多之。

譯文:馮異爲人謙遜,從不自我誇耀,出行的時候與別的將軍對面相逢,就帶開馬車讓路。他帶領的部隊行止進退都有標誌性的旗幟,號令分明,在各部隊中號稱整齊。每當宿營時,將領們坐在一起,總是爭說自己的功勞,馮異卻常常一個人躲在樹下休息,部隊裏送他個美稱“大樹將軍”。攻入(地名不認識)後,給將領們重新分配任務,對部隊也重新安排部署。這時,下級兵官都說願意在“大樹將軍”麾下。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。

知難文言文答案

1. 章學誠《知難》文言文題答案

章學誠,清代史學家、文學家。

字實齋。漢族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

乾隆四十三年(1778)進士,官國子監典籍。曾主講定州定武、保定蓮池書院,併爲南北方誌館主修地方誌。

章學誠倡“六經皆史”之論,治經治史,皆有特色。所着《文史通義》共9卷(內篇6卷,外篇3卷),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。

趙翼(1727年~1814年1月10日)清代文學家、史學家。字雲崧,一字耘崧,號甌北,又號裘萼,晚號三半老人,漢族,江蘇陽湖(今江蘇省常州市)人。

乾隆二十六年進士。官至貴西兵備道。

旋辭官,主講安定書院。長於史學,考據精賅。

論詩主“獨創”,反摹擬。五、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,嘲諷理學,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,與袁枚、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。

所著《廿二史札記》與王鳴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錢大昕《二十二史考異》合稱三大史學名著。洪邁(1123——1202),南宋饒州鄱陽(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)人,字景盧,號容齋,洪皓第三子。

南宋著名文學家。

2. 知難文言文翻譯

【譯文】

做文章難呢?知道文章難呢?說到人的所謂相知,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,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;讀他的書,知道他的文章,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纔算相知呢。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,知道他的文章的,一千個中便得不到一百個;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,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,一百個人中得不到一個了。可是天下的人都說我知道文章,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:這是“知”的“難”啊。

大家都知道《易經》是占卜的書,孔子讀了,卻知道文王有憂患而作,這是聖人的知道聖人。人家知道《離騷》是辭賦的祖,司馬遷讀了,卻知道悲傷他的志向,這是賢人的知道賢人。至於沒有司馬遷的志向,卻要知道屈原的志向;沒有孑L子的憂患,卻要知道文王的憂患,那末差不多誣妄了。那末古時的人有他的憂患和他的志向的,後來的人不有能夠憂着他的憂患,志着他的志向,卻因此而埋沒不顯的,實在不少啦。

劉彥和說:“韓非子的《內外儲》、《說難》等,方纔出來,司馬相如的《子虛賦》方纔做成,秦始皇、漢武帝,恨不能同時遇見。既已同時遇到了,韓非卻被囚着,司馬卻被看輕。”那是悲傷同時的知音靠不住啊。說到李斯的怕韓非子,武帝的看輕司馬相如,是知道得深,處置得確當,而出於勢的不得不這樣。這是所謂形跡好像不相知,心裏卻相知的。賈誼很遠的遷降到長沙,後來在宣室召對,文帝甚至於說,好久不看見爺;自己說超過他,看見了才知道不及他。君臣的中間,可以說相知了,可是文帝不知道賈生的治安策,卻只知道他鬼神的回答:這是所謂形跡好像相知,心裏卻不相知。劉知幾有了高超的學問,被時人所看輕,等到他三次做史臣,二次進東觀編史,可稱知遇了。可是論到史才,卻千里降逐着,議到史事,卻一語不合:這是所謂形跡相知,心裏卻不相知的。講到形跡相知的,不是像賈生的相知了不用,就像劉知幾的用了不相信。心裏相知的,不是像司馬相如的親近了被看輕,就像韓非的被讒了遭到殺害。大丈夫求知於當世,能得像韓非、司馬相如、賈誼、劉知幾,也算好極了,可是他們得到的像那般,失掉的像這樣。像可靠,像不可靠;像可以相知,像不可以相知:這是遇合的知,所以難說啊。

莊子道:“天下的治方術的,都把他所有的,當做不可增益了。說到耳目口鼻,都有所明,而不能相通。”卻都把自己所治的,以爲不可增益,這是不自知的過失。天下少自知的人,所以相知的很少。世上相傳蕭穎士能夠識李華做的《(-di戰場文》,便說他有真的賞識。講到文詞根據在心裏,它的不同像面孔;穎士不能夠一看見便知道是李華做的,卻含糊說華可以做得到這樣,這不能說是真的相知。可是世上的能夠有穎士的見識的,已經一萬個中間得不到一個;講到人的學問,原有不止於李華的,在世上哪裏去覓知音呢!凡是人不能沒有特別的意趣,也不能沒有爭心。有了特別的意趣,那末挾了門戶之見,入主出奴,黨同伐異的弊端出來了。有了爭心,那末挾着恐懼,被人攻擊,妒忌毀謗的端開了。惠施道:“逃的人朝東走,追的人也朝東走;朝東走雖是相同,那朝東走的心理卻不同。”現在同走的很多,也能知道同走的心麼?像可靠,像不可靠;像可以相知,像不可以相知:這是同道的知,所以難言啊。

歐陽修曾經嘆息《七略》同《四部》,書目有而書已散失,說是那作者的不幸,實在悲傷文章的不足靠。可是從獲麟到現在,着作的事業,能得像司馬遷、班固,可說是盛極了;司馬遷那是藏在名山,傳給那人;班固那是他的妹班昭續成他的《漢書》,而馬融伏閣來受着;這些書,在現在好比日月一般。可是讀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,而考察徐、裴、服、應諸家的註釋,那中間得不到司馬遷、班固的意思的,常常十分中的四五。那專門攻習《史》、《漢》的人,還沒有認識古人的精微,而況泛泛地看到,愛和恨隨便自己的嗎?講到不傳的文章,有“部目空存”的感慨;那傳的,又有“推求失旨”的弊病,和“愛憎不齊”的命運。像可靠,像不可靠;像可以相知,像不可以相知:這是身後的知,所以難言啊。

人的所以同木石不同的,是情;情的所以可貴,在互相欣悅而諒解。賢人不能顯達而相與行他的志向,也將要窮困而一同樂他的道。不能活着很盛地遇合在當時,也將死了等待後世的知已。可是有那道理的,不必有那事情;形跡接近的,心思未必接近。像可靠,像不可靠,像可以相知,像不可以相知。將來的看現在,也好比現在的看從前:這正是伯牙的所以絕了弦不彈,而卞和的所以抱了至悲痛號呼的緣由啊。

說到小雀啁啾地叫,和着的很多;茅草蘆葦黃黃自白的,分散的很多。鳳凰高飛在八千尺以上,梧桐孤生在八十丈的地方;知道他和着的少,沒有同伴,卻不能屈折來從衆人的,也是勢啊。所以君子發憤着述,忘記了吃;隱晦地自修,不知道老的要到,所以求適合我的事罷了。哪裏能夠拿有限的生涯,來追逐無窮的毀謗和名譽呢?

3. 文言文《知難》的翻譯

原文:知之難乎哉!夫人之所以謂知者,非知其姓與名也,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;讀其書,知其言,知其所以爲言而已矣。讀其書者,天下比比矣;知其言者,千不得百焉;知其所以爲言者,百不得一焉。然而天下皆曰:“我能讀其書,知其所以爲言矣。”此知之難也。人知《離騷》爲辭賦之祖矣,司馬遷讀之,而知悲其志,是賢人之知賢人也。夫不具司馬遷之志,而欲知屈原之志,則幾乎罔矣。

翻譯:懂得(知道、明白)(一個人)真是難啊!人們說他知道的原因,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,也不是知道他的聲容面貌;讀他的書,明白他的話(思想),知道他爲什麼這麼說罷了。讀他的書的人,天下到處都是;明白他的話的人,一千個人中不到一百個;明白他爲什麼這麼說的人,一百個人中不到一個。然而世人都說:“我能讀他的書,就知道他爲什麼這麼說。”這就是“懂得”的難處啊。人們知道《離騷》是辭賦的起源(鼻祖),司馬遷讀《離騷》,就知道感悲它(所表達)的志向,這是賢人懂得賢人啊。沒有司馬遷那樣(高遠)的志向,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,則幾乎不可能啊。

4. 知人不易古文閱讀答案

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,飯菜全無,七天沒吃上飯了。

白天睡在這裏,顏回則去討米,討回來後煮飯,快要熟了時,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。一會,飯熟了,顏回請孔子吃飯,孔子假裝沒看見(顏回抓飯吃的事情)。

孔子起來的時候說:“剛剛夢見我的先人,我要用乾淨的飯祭奠先人後在動口。” 顏回回答道:“不可以,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弄髒了米飯,丟掉又不好,所以我抓來吃了。”

孔子嘆息道:“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,但是它並不一定可信;應該相信自己的心,而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。你們記住,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。”

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,孔子認爲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。

5. 知之難乎哉是哪篇古文

知難

作者:章學誠

【原文】

爲之難乎哉?知之難乎哉?夫人之所以謂知者,非知其姓與名也,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。讀其書,知其言,知其所以爲言而已矣。知其名者,天下比比矣;知其言者,千不得百焉;知其言者,天下寥寥矣,知其所以爲言者,百不得一焉。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,我知所以爲言矣;此知之難也。

人知《易》爲卜筮之書矣,夫子讀之,而知作者有憂患,是聖人之知聖人也。人知《離騷》爲辭賦之祖矣,司馬遷讀之,而知悲其志,是賢人之知賢人也。夫不具司馬遷之志,而欲知屈原之志,不具夫子之憂,而欲知文王之憂,則幾乎罔矣。然則古之人有其憂與志者,不得後之人有能憂其憂、志其志,而因以湮沒不彰者,蓋不少矣。

劉彥和曰:“《儲說》始出,《子虛》初成,秦皇漢武,恨不同時;既同時矣,韓囚馬輕。”蓋悲同時之知音不足恃也。夫李斯之嚴畏韓非,孝武之俳優司馬,乃知之深,處之當,而出於勢之不得不然。所謂跡似不知,而心相知也。賈生遠謫長沙,其後召對宣室,文帝至雲,久不見生,自謂過之,見之乃知不及。君臣之際,可謂遇矣;然不知其治安之奏,而知其鬼神之對。所謂跡似相知,而心不知也。劉知幾以卓絕之學,見輕時流,及其三爲史臣,再入東觀,可謂遇矣;然而語史纔則千里降追,議史事則一言不合。所謂跡相知,而心不知也。夫跡相知者,非如賈之知而不用,即如劉之用而不信矣;心相知者,非如馬之狎而見輕,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。丈夫求知於世,得如韓、馬、賈、劉,亦云窮矣;然而其得如彼,其失如此。若可恃,若不可恃;若可知,若不可知。此遇合之知,所以難言也。

莊子曰:“天下之治方術者,皆以其有,爲不可加矣。”夫耳目口鼻,皆有所明,而不能相通;而皆以己之所治,爲不可加,是不自知之過也。天下鮮自知之人,故相知者少也。世傳蕭穎士能識李華古戰場文,以謂文章有真賞。夫言根於心,其不同也如面。穎士不能一見而知其爲華,而漫雲華足以及此,是未得謂之真知也。而世之能具穎士之識者,已萬不得一;若夫人之學,固有不止於李華者,於世奚賴焉?凡受成形者,不能無殊致也;凡稟血氣者,不能無爭心也。有殊致,則入主出奴,黨同伐異之弊出矣;有爭心,則挾恐見破,嫉忌詆譭之端開矣。惠子曰:“奔者東走,追者亦東走;東走雖同,其東走之心則異。”今同業者衆矣,豈能皆出於同心?若可恃,若不可恃;若可知,若不可知。此同道之知,所以難言也。

歐陽修嘗慨《七略》、《四部》,目存書亡,以謂其人之不幸;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。然自獲麟以來,着作之業,得如馬遷、班固,斯爲盛矣。遷則藏之名山,而傳之其人;固則女弟卒業,而馬融伏閣以受其書,於今猶日月也。然讀《史》、《漢》之書而察徐廣、裴駰、服虔、應劭諸家之註釋,其間不得遷、固之意者,十常四五焉。以專門之攻習,猶未達古人之精微,況泛覽所及,愛憎由己耶!夫不得傳者,有部目空存之慨;其傳者,又有推求失旨之病,與愛憎不齊之數。若可恃,若不可恃;若可知,若不可知。此身後之知,所以難言也。

人之所以異於木石者,情也;情之所以可貴者,相悅以解也。賢者不得達而相與行其志,亦將窮而有與樂其道;不得生而隆遇合於當時,亦將沒而俟知己於後世。然而有其理者,不必有其事;接以跡者,不必接以心。若可恃,若不可恃;若可知,若不可知。後之視今,猶今之視昔。此伯牙之所以絕弦不鼓,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號者也。

夫鶡鵲啁啾,和者多也;茅葦黃白,靡者衆也。鳳高翔於千仞,桐孤生於百尋,知其寡和無偶,而不能曲折以從衆者,亦勢也。是以君子發憤忘食,闇然自修,不知老之將至,所以求適吾事而已;安能以有涯之生,而逐無涯之譭譽哉?(《文史通義》)

【譯文】

做文章難呢?知道文章難呢?說到人的所謂相知,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,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;讀他的書,知道他的文章,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纔算相知呢。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,知道他的文章的,一千個中便得不到一百個;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,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,一百個人中得不到一個了。可是天下的人都說我知道文章,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:這是“知”的“難”啊。大家都知道《易經》是占卜的書,孔子讀了,卻知道文王有憂患而作,這是聖人的知道聖人。

6. 文言文:答案 患難見知交

原文(括號內爲解釋):趙洞門爲御史大夫,車馬輻輳,(輻輳:原指車輪的輻條集中於轂上。此處形容如同車輻一樣聚集到中心上。)望塵者接踵於道。(接踵:後面的人的腳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腳跟,形容人多接連不斷。)及罷歸(免職),出國門,送者才三數人。尋召還,前去者復來如初。時獨吳菌次落落然,不以欣戚(這裏指富貴或失勢)改觀(改變態度)。趙每目送之,顧謂子友沂(趙洞門兒子的名字)曰:“他日吾百年後,終當賴此人力。”未幾,友沂早逝,趙亦以痛子,歿(死)於客(外地)邸(旅舍,客店)。兩孫孤立,菌次哀振(同“賑”,救濟)之,撫其幼者如子,字(嫁)以愛女。一時感嘆趙爲知人。

譯文:趙洞門出任御史大夫時,門前車馬來往不絕,來拜訪他的人幾乎在路上排起隊來。等到他被免職,出城門(離開京城),來送的只有三五個人。不久,他被朝廷召回起用,以前離開的那批人又像當初那樣來拜訪了。當時獨有吳菌次落落不凡,不因富貴失勢改變對趙洞門的態度。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,回頭跟兒子友沂說:“將來我去世後,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。”沒多久,友沂過早去世,趙洞門也因悲痛失去兒子,死於外地客寓。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,吳菌次一邊哀悼,幫助辦理後事;一邊扶助他們,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,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。這一時間,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。 鑑賞評點: “路遙知馬力,患難見真情”。這句古訓在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。趙洞門當官時,門庭若市;被免職後,門前車馬稀;當再次被起用,門前車馬又絡繹不絕。這真像是一幕鬧劇,世態炎涼盡在其中。而大千世界也不盡然,吳菌次就是一個不以富貴失勢改變態度的人,他對趙洞門的升遷始終如一。特別是趙洞門和兒子亡故後,他更是把趙的小孫子視同自己的兒子。吳菌次的這種品質確實令人肅然起敬

只有處在困境中才會了解知交的真面目;只有身處困境的時候,才能真正瞭解到朋友之間的交情有多深厚.

7.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

譯文資料供參考: 遊仲鴻(1138-1215),字子正,諡爲忠,南充人。

1175年(孝宗淳熙二年)進士第,官犍爲主簿,被總賦李昌圖看中,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。趙汝愚也器重他,稱他是"直諒多聞"之士。

趙汝愚回朝作相後,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,官監登聞鼓院。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,游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、提點刑獄。

可見,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,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級的部門之官?quot;大拜"和"參知政事"之說,純屬子虛烏有。 遊似(亦寫侶)(?-1252),字景仁,號克齋,諡清獻,贈少師。

他勤奮好學,師事劉光祖。1221年(宋寧宗嘉定十四年)中進士,官大理司直。

1239年(理宗嘉熙三年)拜端明殿學士,籤樞密院事,封南充縣伯,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。1245年(淳[礻右]五年)拜右丞相。

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,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,都一直在"宰執"的位置上。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,那裏曾有他的祠。

遊氏父子的政績。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,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。

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,宜賓一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爲,並俘獲了一些宋人。宋準備派兵進擊,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。

他去問明釁端後,叫董部放還俘虜,宋即照付馬價,一場干戈就這樣化爲玉帛。遊仲鴻受降而歸,從此名聲大起,被成都帥楊輔調爲幕僚。

他向楊輔提出,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。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,減少人民的賦稅,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,真是"一石三鳥"。

紹熙四年入朝,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、打擊趙汝愚的時候。首相留正、理學家朱熹、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。

遊仲鴻憤然上疏道:"陛下宅憂之時,御批數出不由中書;前日宰相留正之去,去不以禮;諫官黃度之去,去不以正;近臣朱熹之去,復去不以道。自古未有舍宰相、諫官、講官而能自爲聰明者也。

願極還熹,勿使小人得志,以養成禍亂"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,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,確非常人所能爲。 自"慶元黨禁"起,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,回川在宣撫司任職,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。

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,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,宣撫使程鬆也來南充,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。遊仲鴻指着案上書有"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"的冊子向薛紱說:我已向家裏人說好,"曦逼我死,即填其日"。

遊仲鴻又向薛紱說: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,楊輔不用我議。如程鬆肯用我議,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,護送他到成都。

結果,程鬆不顧而去。遊仲鴻又遣子游似,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,崇之也不聽。

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,纔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。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,那討吳曦的大功,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。

遊似從中進士起,一直官運亨通,做到右相封國公,沒有受過挫折。其間,除了跟理宗講心學、論王道、勸其親儒從諫、敬畏檢身、節用致愛、選賢共理外,則沒有什麼特異的政績可言。

但遊似在朝期間,正是南宋中興,理宗求治,確立理學地位時間。一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,如範鍾、真德秀、魏了翁、趙葵、餘[王介]等,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。

所以遊似被人稱爲朝中正士,被楊升庵評爲南宋"蜀中四賢相"之一。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。

理學起於北宋,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,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。遊仲鴻入朝,一面佐趙汝愚定策,一則"常從朱子講學"。

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,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。當朱熹被斥出朝時,他上書反對,要求"極還"朱熹。

後來,把遊仲鴻列入"僞學",受到打擊。死後,劉光祖表其墓道日:"嗚呼!慶元黨人遊公之墓。

"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,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。魏在潼川(今三臺)做官時,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。

遊似說:"嘉定十四載(1221),餘方家居。公致之潼川郡齋,同諸友讀易,偏考舊說,切磋究之。

"這年遊似中進士,開始在朝爲官。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,他們關係更好,用遊似的話說:"常過餘語"。

他對魏"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爲外,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爲內"的講解是"擊節稱歎"(拍掌叫好)。可見,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爲大。

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,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爲主的理學。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:"欲盡事天之禮,當盡敬天之心,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,言動必當其理,雨 循其序,夷夏必安其生。

"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、皇帝問治時,遊似說:"人主一念之烈,足以旋乾轉坤,……一念有時間斷,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。"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着心、念不放,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,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,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。

我們知道,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,李燔是朱熹的學生。朱熹-李燔-魏了翁-遊似,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。

所以嘉慶版《南充縣誌·外紀》說:"南充遊忠公,常從朱文公(熹)講學,深明性理,迄今縣中頗得其傳,蓋自遊氏父子云。"《雜識志》又說:"宋高宗南渡後,中原文獻。

8. 知之難乎哉全文翻譯

懂得(知道、明白)(一個人)真是難啊!人們說他知道的原因,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,也不是知道他的聲容面貌;讀他的書,明白他的話(思想),知道他爲什麼這麼說罷了。

讀他的書的人,天下到處都是;明白他的話的人,一千個人中不到一百個;明白他爲什麼這麼說的人,一百個人中不到一個。然而世人都說:“我能讀他的書,就知道他爲什麼這麼說。”

這就是“懂得”的難處啊。人們知道《離騷》是辭賦的起源(鼻祖),司馬遷讀《離騷》,就知道感悲它(所表達)的志向,這是賢人懂得賢人啊。

沒有司馬遷那樣(高遠)的志向,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,則幾乎不可能啊。

世態炎涼原文言文

1. 世態炎涼文言文

世態炎涼(shì tài yán liáng)

〖解釋〗世態:人情世故;炎:熱,親熱;涼:冷淡。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,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。 指看人的起落做事.形容世界冷淡

〖出處〗宋·文天祥《指南錄·杜架閣》:“昔趨魏公子,今世霍將軍,世態炎涼甚,交情貴賤分。”元·無名氏《凍蘇秦》第四折:”也索把世態炎涼,心中暗忖。

〖用 法〗 主謂式;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含貶義

〖示 例〗 茅盾《一個女性》:“那他對於~的感覺,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罷?”

〖近義詞〗 人情世故 人走茶涼

〖反義詞〗 一如既往、炙手可熱

〖燈 謎〗 冷暖人間

〖英文爲〗the fickleness of the worldinconstancy of human relationships

2. 文言文世態炎涼 翻譯

當初,朱買臣被免官,等待皇帝命令,另授官職,經常在會稽郡衙門的看門人那裏寄居弄口飯吃。

後來官封太守。買臣穿着原先的衣服,懷揣着太守的官印,步行回到郡衙門去,正趕上衙門年終統計結算。

會稽郡的官吏們正在一起喝酒,誰都不看朱買臣一眼。朱買臣進到室內,看門人與他一起吃飯,快飽時,隱隱地發現他的印綬。

看門人覺得很奇怪,上前拽那綬帶,看到他的大印,是會稽太守章。看門人吃了一驚,出來告訴那些結算統計的管吏們。

大家都醉了,大聲呼喊說:“荒唐得很!”看門人說:“試着來看看吧。”他的一個老相識,一向瞧不起朱買臣的,進來看他,迅速跑回去,大聲地說:“確實如此!”在座的人都很吃驚,向守丞報告,互相推讓排好隊在廳前參見。

買臣慢慢地從室內走出來,不大一會兒工夫,長安驛站站場駕着四匹馬拉的車來迎接,買臣就坐上驛站的車走了。會稽衙門聽說太守要來,發動老百姓清掃道路,縣裏的官吏全都出來迎接,迎接的車有一百多輛。

3. 喻世事冷漠的文言文

感覺挺多的啊,什麼”貧居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“;”由來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難“;”樹倒猢猻散,牆倒衆人推”;“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朝成名天下知”,等等。

“ 最深刻反映世態炎涼的應該是”貧居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“,字面上的意思是:貧窮的人住在繁華喧鬧的街市,也無人探望問候,而富有的人即使住在深山老林裏,也有他的關係很遠的親戚上門走動。出自《增廣賢文》,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,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,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。

書中也有其他句子反應人情冷漠的。抄如下:貧居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。

不信但看宴中酒,杯杯先敬富貴人。 門前拴上高頭馬,不是親來也是親。

門前放根討飯棍,親戚故友不上門。 世人結交需黃金,黃金不多交不深, 縱令然諾暫相許,終是悠悠路行心。

有錢有酒多兄弟,急難何曾見一人。 灑肉朋友朝朝有,無錢無勢親不親。

相逢好比初相識,到老終無怨恨心。 勝者爲王敗者寇,只重衣冠不重人。

三貧三富不到老,十年興敗多少人。 在官三日人問我,離官三日我問人。

古人不見今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 近水樓臺先得月,向陽花木易爲春。

誰人背後無人說,那個人前不說人。 百鍊化身成鐵漢,三緘其口學金人。

十分伶俐使七分,常留三分與兒孫。 如若十分都使盡,遠在兒孫近在身。

長江後浪推前浪,世上新人趕舊人。 君子樂得做君子,小人枉自做小人。

山中自有千年樹,世上難逢百歲人。 豈無遠道思親淚,不及高堂念子心。

堂上二老是活佛,何用靈山朝世尊。 平生不作皺眉事,世上應無切齒人。

越奸越狡越貧窮,奸狡原來天不容。 富貴若從奸狡起,世間呆漢喝西風。

求人須求大丈夫,濟人須濟急時無。 茫茫四海人無數,那個男兒是丈夫。

人情似水分高下,世事如雲任卷舒。 入山不怕傷人虎,只怕人情兩面刀。

無求到處人情好,不飲隨它酒價高。 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。

秋至滿山皆秀色,春來無處不花香。 貧無達士將金贈,病有高人說藥方。

美人賣笑千金易,壯士窮途一飯難。 少時總覺爲人易,華年方知立業難。

用心計較般般錯,退步思量事事難。 世上閒愁千萬斛,不教一點上眉端。

毀身每是作惡日,成名皆在行善時。 莫把真心空計較,唯有大德享萬年。

讒言敗壞真君子,美色消磨狂少年。 神仙難斷陰騭命,皇天不昧苦心人。

人惡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 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

平生不做虧心事,半夜敲門心不驚。 萬事勸人休瞞昧,舉頭三尺有神明。

鬼神可敬不可諂,怨家宜解不宜結。 人生何處不相逢,莫因小怨動聲色。

好義固爲人所欽,貪利乃爲鬼所笑。 賢者不炫己之長,君子不奪人所好。

善業可爲須着力,是非閒雜莫勞心。 良田不由心田置,產業變爲冤業折。

千年田地八百主,田是主人人是客。 陰地不如心地好,命運在人不在天。

有理問得君王倒,有錢難買子孫賢。 不求金玉重重貴,但願兒孫個個賢。

枯木逢春猶再歲,人無兩度再少年。 水暖水寒魚自知,花開花謝春不管。

蝸牛角上校雌雄,石火光中爭長短。 留心學到古人難,立腳怕隨流欲轉。

少而寡慾顏常好,老不求官夢也閒。 妙藥難醫冤孽病,橫財不富命窮人。

多情自古空遺恨,好夢由來最易醒。 命中只有八合米,走盡天下難滿升。

知恩報恩天下少,反面無情世間多。 榮寵旁邊辱等待,貧賤背後福跟隨。

各人生死各人了,管人閒事受人磨。 易漲易退山溪水,易反易覆小人心。

紅粉佳人休說老,風流浪子莫叫貧。 龍游淺水遭蝦戲,虎落平陽被犬欺。

得食貓兒強似虎,褪毛鸞鳳不如雞。 爲人莫作千年計,三十河東四十西。

當路莫栽荊棘樹,它年免掛子孫衣。 天上衆星皆拱北,世間無水不朝東。

筍因落籜方成竹,魚爲奔波始化龍。 屋漏偏遭連夜雨,船慢又遇頂頭風。

記得少年騎竹馬,看看又是白頭翁。 美人絕色原妖物,亂世多財是禍根。

畜牲易度人難度,寧度畜牲不度人。 天作棋盤星作子,水有源頭木有根。

昨日花開今日謝,百年人有萬年心。 北邙荒冢無貧富,玉壘浮雲變古今。

世事茫茫難自料,清風明月冷看人。 守口不談新舊事,知心難得兩三人。

欲知世情須嘗膽,會盡人情暗點頭。 是非只爲多開口,煩惱皆因強出頭。

人生七十古來稀,問君還有幾春秋。 鶯花猶怕春光老,豈可教人枉度春。

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日之計在於晨。 一家之計在於和,一生之計在於勤。

一朝天子一朝臣,一輩新鮮一輩陳。 一苗露水一苗草,一層山水一層人。

悶坐書館閒操心,看來全是論古今。 書中有真就有假,世人認假不認真。

假作真時真亦假,真作假時假也真。 真真假假難分解,假者自假真自真。

回憶世情般般假,借假修真破迷津。 由來富貴三更夢,何必楚楚苦用心。

識透人情驚破膽,看穿世間心膽寒。 白璧易埋千古恨,黃金難買一身閒。

人生究竟歸何處,看破放下隨萬緣。 佛法浩瀚廣無邊,度盡人間苦和難。

開啓自性真智慧,笑遊清秀山水間。

4. 世態炎涼文言文“拜爲太守”一句中“拜”解釋爲什麼

拜:授予官職。

類似的的詞語還有:

1.表示官位升遷、任免類的詞語

(1)闢:徵召。

例:太祖闢爲丞相掾,賜爵官內侯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衛二劉傅傳》

(2)遷:升官。

例:太尉李固表薦,徵拜議朗,再遷爲安樂太守。《後漢書·陳王列傳》

(3)拜:任命,授給官職。 例:同上。

(4)舉:舉薦。

例:舉進士,並擢制科,調義興尉。《新唐書·裴崔盧李王嚴列傳》

(5)擢:提拔、選拔。 例:同上。

(6)調:調遷。 例:同上。

(7)累遷:多次提升。

例:累遷吏部侍郎。(2003年大學聯考卷)

(8)徙:改任。

例:(楊績)降長寧軍節度使,徙知琢州。《遼史·列傳第二十七》

(9)拔:提拔。

例:朕拔卿於仇虜之中。《貞觀政要》

(10)除:任命、授職。

例:無何,復除宣徽史,知河陽。《宋史·列傳七十五》

(11)轉:改任。

例:太祖敬納其言,轉幕府功曹。《三國志·毛玠傳》

(12)攝:代理。

例:請知古攝吏部尚書,知東都選事。(資治通鑑·卷第二百一十一)

(13)署:委任、代理。

例:署爲府長流參軍。(1999年大學聯考卷)

(14)典:主管。

例:玠嘗爲曹掾,與崔琰並典選舉。《三國志·毛玠傳》

(15)知:作某地的知縣。

例:(郭永)尋知大谷縣。(1996年大學聯考卷)

(16)相:作某國的丞相。

例:且臣聞管仲相齊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

(17)出:由京城改地方官。

例: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,出爲同州刺史。(2000年京、皖、蒙春季大學聯考卷)

(18)黜、謫、左遷、貶:罷官、降官。

例:黜仁約爲清水令(2000年京、皖、蒙春季大學聯考卷)。

5. 求一些古今中外反映人心不古,世態炎涼,人情冷暖的句子(最好配

鄭伯克段於鄢---《左傳》 左丘明

其中有兩處:

一: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闢害?”對曰:“姜氏何厭之有?不如早爲之所,無使滋蔓,蔓難圖也。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?”公曰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
此處寫出鄭伯佯裝無奈,實際狠毒、心裏陰暗的等待親弟弟一步步走進萬劫不復的深淵,最後當捕鳥的小孩。

二:公入而賦:“大隧之中,其樂也融融!”姜出而賦:“大隧之外,其樂也泄泄。”遂爲母子如初。

這裏寫到這對母子“毫無芥蒂”的享受“天倫之樂”表現了姜氏母子的虛僞嘴臉,姜氏母子這樣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,在經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之後,能夠毫無芥蒂再敘什麼天倫之樂嗎?

還有《孔雀東南飛》

這個故事家喻戶曉,裏面的世態炎涼你就自己體會吧。

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

這個寫了從丈夫從前如何追求自己到最後被拋棄的辛酸史。

《祝福》

祥林嫂的故事,這個更不用說了。

6. 人性冷漠文言文600字

人之性惡,其善者僞也。引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yín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。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,而歸於治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其僞也。故枸木必將待隱栝烝矯然後直,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。今人之性惡,必將待師法然後正,得禮義然後治。今人無師法,則偏險而不正;無禮義,則悖亂而不治。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,以爲偏險而不正,悖亂而不治,是以爲之起禮義、製法度,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,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。始皆出於治,合於道者也。今之人,化師法,積文學,道禮義者爲君子;縱性情,安恣睢,而違禮義者爲小人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僞也。

孟子曰:“人之學者,其性善”。曰:是不然!是不及知人之性,而不察乎人之性僞之分者也。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禮義者,聖人之所生也,人之所學而能,所事而成者也。不可學、不可事之在人者,謂之性;可學而能,可事而成之在人者,謂之僞;是性僞之分也。今人之性,目可以見,耳可以聽。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,可以聽之聰不離耳,目明而耳聰,不可學明矣。

孟子曰:“今人之性善,將皆失喪其性故也。”曰:若是則過矣。今之人性,生而離其樸,離其資,必失而喪之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。所謂性善者,不離其樸而美之,不離其資而利之也。使夫資樸之於美,心意之於善,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,可以聽之聰不離耳,故曰目明而耳聰也。今人之性,飢而欲飽,寒而欲暖,勞而欲休,此人之情性也。今人飢,見長而不敢先食者,將有所讓也;勞而不敢求息者,將有所代也。夫子之讓乎父,弟之讓乎兄;子之代乎父,弟之代乎兄,此二行者,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。然而孝子之道,禮義之文理也。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,辭讓則悖於情性矣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僞也。

問者曰:“人之性惡,則禮義惡生?”應之曰:凡禮義者,是生於聖人之僞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故陶人埏埴而爲器,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僞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故工人斫目而成器,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聖人積思慮,習僞故,以生禮義而起法度。然則禮義法度者,是生於聖人之僞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若夫目好色,耳好聲,口好味,心好利,骨體膚理好愉佚,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;感而自然,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。夫感而不能然,必且待事而後然者也,謂之生於僞。是性僞之所生,其不同之徵也。故聖人化性而起僞,僞起而生禮義,禮義生而製法度。然則禮義法度者,是聖人之所生也。故聖人之所以同於衆其不異於衆者,性也;所以異而過衆者,僞也。夫好利而欲得者,此人之情性也。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,且順情性,好利而欲得,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;且化禮義之文理,若是則讓乎國人矣。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。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。

凡人之慾爲善者,爲性惡也。夫薄願厚,惡願美,狹願廣,貧願富,賤願貴,苟無之中者,必求於外;故富而不願財,貴而不願勢,苟有之中者,必不及於外。用此觀之,人之慾爲善者,爲性惡也。今人之性,固無禮義,故強學而求有之也;性不知禮義,故思慮而求知之也。然則生而已,則人無禮義,不知禮義。人無禮義則亂;不知禮義則悖。然則生而已,則悖亂在己。用此觀之,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僞也。

望 採納

7. 急求傷感的古文

柳永的這類詩很多

雨霖鈴 [錦瑟/李商隱]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[雨霖鈴/柳永] 寒蟬悽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 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[虞美人/李煜]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[相見歡/李煜]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[浪淘沙/李煜]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[無題/元縝] 曾經滄海難爲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[花非花/白居易] 花非花 霧非霧 夜半來 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8.[江城子/蘇軾]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一剪梅/李清照]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

8. 文言文《患難見知交》的譯文

趙洞門出任御史大夫時,門前車馬來往不絕,來拜訪他的人幾乎在路上排起隊來。

等到他被免職,出城門(離開京城),來送的只有三五個人。不久,他被朝廷召回起用,以前離開的那批人又像當初那樣來拜訪了。

當時獨有吳菌次顯得孤高,不因富貴失勢改變對趙洞門的態度。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,回頭跟兒子友沂說:“將來我去世後,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。”

沒多久,友沂過早去世,趙洞門也因爲失去兒子而感到萬分悲痛,死於外地客寓。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,吳菌次一邊哀悼,幫助辦理後事;一邊扶助他們,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,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。

這一時間,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。

熱門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