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壓鍋煮小豆做豆包需要多少水

來源:趣味百科館 4.81K

高壓鍋煮小豆做豆包需要多少水的答案是:1:1

高壓鍋煮小豆做豆包需要多少水

是一種以黃米(大黃米或小黃米)面爲皮,以豆沙爲餡,蒸熟後食用的食品。一般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。但是,華北很多地區隨着人口的遷移,也漸漸出現了白麪爲皮的豆包,爲了區分於饅頭,還用胭脂在上面點上紅點,餡料也逐漸簡化,不用豆沙而直接將紅小豆煮熟,加糖,看起來,豆包餡都是一粒粒的。在東北,豆包也叫黏豆包,但不叫豆餡包,豆陷包是指白麪皮的豆包。有的地方,豆沙包也簡稱豆包。在吉林,與豆沙包不是同一種東西。與其它“包”的區別在“皮”的採用原料不同。

黏豆包是一種由黃米麪製成的特色食品。很久以前,農民每天都是兩餐,天亮早餐,然後下地勞動,而天黑時是晚餐。這對於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農民來說,兩餐間隔太長了。人是受不了的。因此,農民們每年初冬時節,用黃米磨成面,做成雞蛋大小,裏面有豆餡的豆包,放在外面凍實,以備開春下地時蒸食。黃米屬於消化慢的糧食。所以用黃米麪製成的黏豆包,成了農民們抗餓的主要食品。同時,作爲春節期間的民俗食品,而深受農民的喜歡。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如今人們已不再把黏豆包作爲一種抗餓食品了,而把它作爲一種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特色的風味食品了。

一進入臘月,東北天寒地凍,市場上北方的傳統食品——黏豆包也就上市了。鄉下,每到臘月二十三前後,家家戶戶都忙着蒸黏豆包,這既是鄉下百姓一年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,也是對忙碌的一年有所交待。因爲那時,北方不產細糧,每逢年節才供應一二斤白麪或大米,黏豆包就是鄉下人最奢侈的食品了。而這黏豆包更是小孩子最喜歡的吃食。

在鍋裏蒸着時,就能聞到那誘人的絲絲香味。鍋一打開,圍着鍋觀望的我們,見了那香噴噴的黏豆包,早已口水不止。這黏豆包吃得粘手粘牙,如再蘸上糖吃,吃起來既甜又香,真是別具風味。蒸黏豆包很麻煩,城裏人費不起這個事,但臘月是鄉下的農閒季節,所以鄉里人有的是時間。蒸黏豆包,要先將黏高粱去皮,變成黏米,黏米淘乾淨,放進清水裏浸泡兩三天,然後將浸泡過的黏米撈上來,瀝乾水,再用碾子磨成面,鄉下的習慣叫法叫“砸碾子”。那時鄉下沒有電,更沒有碾米機,全村只有一盤公用的石碾子。說到砸碾子,不但花力氣,還要排隊,有時大人們沒等天亮頂着星星,冒着嚴寒就去搶頭班碾子了。

將黏米碾成面後,再將小豆煮熟,搗爛,用開水和麪,將面用手拍成薄餅,將搗爛的小豆包在裏面,黏豆包就包成了,再在下面放上秋天就備好的蘇葉子。沒有蘇葉的人家,就用白菜葉或用秋天準備的苞米皮子,墊在下面,防止粘鍋,這三種當然要數墊蘇葉子味道好了。黏豆包蒸出來後,一兩頓是吃不完的,就放在室外一個大缸裏凍,等正月家裏來了客人再拿出來重新上鍋蒸,那味道一點兒都不變。以後參加工作,當海員,跑遠洋,一晃就是二十年,再沒見過蒸黏豆包的全過程。現在北方也早已種上水稻了,自然就有了黏稻子,所以現在城裏賣的黏豆包有黏高粱米麪的,也有黏稻子米麪的。不論是哪種面的,吃着總沒了當年的感覺,只是偶然走到市場上,看到那些農村來的大嫂樸實的打扮,和她們大嗓門兒的叫賣聲,就會想起當年在鄉下,母親忙忙碌碌蒸黏豆包的身影,想到這些,年味就濃了。

又名赤小豆。是一種可食的模樣似黃豆的紅色豆類食物。切忌與紅豆相混。赤小豆含有蛋白質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煙酸、鈣、鐵等營養成分,有消脂減肥的功效。

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、纖維素及維生素E。吃全麥食品是健康、減肥的新潮流。

熱門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