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團爲什麼會開裂

來源:趣味百科館 1.2W

用水不對:

因爲每個人的做法不一樣,所以做出來的青團也不一樣,各種參差不齊。有做的好,自然也就會有做的差的,而做得好的青團,吃起來是軟軟的,並且帶着艾草的清香味的,同時看起來就十分有食慾,圓滾滾的,非常可愛。而做得不好的,首先不說味道,只是看造型就差強人意了,做出來的不僅皮都裂開了,同時還十分的粘手,吃起來體驗感非常差。

青團爲什麼會開裂

而之所以會遇到剛纔說到的問題,多數都是因爲很多人在做的時候放錯了水,所以纔會出現皮開裂,並且粘手,而且吃起來也不正宗。

在做青團的時候,在進行到揉麪環節的時候,直接用煮艾草的水,並且加上艾草泥一起揉就行了。

麪糰沒做好:

麪糰的乾溼程度以不開裂爲佳,水分過多,蒸熟的青團容易變型,所以液體具體的量要根據麪粉的吸水性酌情調整。

食材比例不對:

準備澄粉和開水,混合後拌勻。澄粉和開水的作用就是讓麪糰有粘性,這樣揉出來的麪糰不容易開裂,而且蒸好的麪糰會比較透亮。

蒸好後可以趁熱乎,給青團表面刷一層食用油,因爲一次吃不完,刷一層油是方便存放,不至於以後表皮開裂。

青團放什麼材料不會裂開:

和麪加點粥:

從田中採來的“艾青”,首先要放在水裏煮沸,加進小蘇打進行艾葉軟化。胡阿婆說,以前是放石灰的,現在都改爲用藥店裏買來的小蘇打了。

煮沸5分鐘後,把艾青從沸水裏撈出擠水晾乾,晾乾的艾青要切碎(如果燒得很爛,不切也行)。將艾青、糯麪粉和糯米熬的粥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勻。其中關鍵在於加粥這個環節,加粥後,做好的青團不易開裂。

加小麥澱粉:

一個大碗裏面,然後用大湯勺舀一勺小麥澱粉,然後加入適量的燒開的艾葉汁,一邊加一邊攪拌均勻,直到把面燙熟,這樣做出來的青團皮才更有韌性不容易開裂。

用水補救:

青團包餡料的時候,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的青團表面有沒有開裂的現象。同樣的,如果發現自己的麪皮開裂了,用水補救一下就好了。

用熱水青團不容易開裂:

青團坯子準備好之後放蒸烤箱中蒸15分鐘左右取出,不宜蒸太久時間,容易塌陷,沒有蒸烤箱的可以採用蒸鍋蒸,要開水上鍋蒸,時間也是15分鐘左右。

蒸熟的青團要趁熱吃,涼了會發硬,一次沒吃完的,下次可以重新加熱後再食用。

表面刷油:

青團在蒸前後都在表面刷一層薄油,可以防止青團在蒸煮和後續存儲時開裂,影響青團的顏值和口感。

擔心開裂的話,可以在包好的麪糰面涮一點花生油,墊在油紙上(沒有油紙就直接在蒸籠格上刷一層薄薄花生油)。

蒸好的糰子一定要刷一層油,防止開裂和表皮變硬,也防止粘手。

保鮮膜:

青團裹保鮮膜可以有效防止青團保存時開裂,而且更容易拿取,建議使用耐高溫的保鮮膜,方便後續再次加熱。當然介意的夥伴,也可以蒸的時候去掉保鮮膜。

青團是用什麼做的:

傳統的青團是以艾草搗成汁,然後加入糯米粉,揉成團,包入各種的餡料,最傳統就是豆沙餡,如今慢慢拓展爲鹹甜都有。而青團皮的材料也從簡單的糯米粉一種材料,加入了澄粉等材料降低黏度、增加通透度,讓其好吃不沾牙、更具有風味和顏值。而讓青團“色如碧玉”的祕訣除了艾草汁,大麥苗汁、菠菜汁等色澤翠綠的綠色葉菜汁都可以使用,不用拘泥於艾草。

清明,既是節氣又是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,清明節有掃墓祭祖、踏青郊遊等傳統習俗。在飲食方面,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已節的習俗,部分地區仍保留了禁火、冷食等習俗。

清明時節在陽曆4月初,此時桃花芳菲,青草依依,萬物生長,春意盎然。而青團作爲清明節的一款代表傳統美食,已經風靡數百年至今不衰。

青團也叫清明果、艾米果、艾粑粑等,清代江南才子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就有這樣的記載:“搗青草爲汁,和粉作粉團,色如碧玉”,說的正是他的家鄉傳統美食——青團。

青團的家常做法:

材料:草葉500克,水磨糯米粉500克,花生250克,黑芝麻50克,白糖250克,水280克左右,花生油50克,鹼水4克

製作過程:

1.炒香花生芝麻。花生炒香,輾碎,芝麻炒香,與花生芝麻,適量白糖混合備用(可以嘗一下甜度適中就好)

2.艾草洗淨,鍋中放水,水開後放入艾草(加點鹼水,艾草做出來會更綠,顏色 更好看),再大火把艾草煮開,然後撈起來泡一下淨水 ,再瀝乾水(艾草煮爲的是去苦味)。然後放到料理機打碎,這樣做出來的青團會很光滑,沒有料理機的話只能剁剁剁剁剁!

3.剩下的白糖加入到280克水中,煮成糖水,加入剛纔打碎的艾草,加入油,燒開關火。加入糯米粉攪拌均勻,然後搓成粉團。用這個方法搓粉,搓出來的粉團有韌性。(如果覺得太熱,也可以放涼一點再搓,如果覺得太溼,粘手,就適量加粉,如果太乾,就適量加點水,跟平時和麪一個道理)

4.捏成等份的小粉團,像做包子一樣,用手按平扁,放入剛纔 準備好的餡料,搓圓,就可以啦!

5.糰子墊上油紙,水燒開後放進鍋中大火隔水蒸20分鐘,出鍋!

熱門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