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條的做法和配方比例

來源:趣味百科館 8.13K

油條的做法和配方比例

材料:麪粉5000克,鹽適量,鹼(冬季60克,春季70克,夏季80克),溫水(冬季3000克,夏季2750克)。

做法:

1、將鹼、鹽混合均勻碾碎放入盆內,加入溫水攪拌溶化,成乳狀液,並生成大量的泡沫,且有響聲。

2、加入麪粉攪拌成雪花狀,揉成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麪糰,用溫布蓋好,醒發20至30分鐘。

3、取出再揉一次,摺疊麪糰,反覆3至4次,使麪糰產生氣體,形成孔洞,柔軟有筋即可。

4、案板上抹油,取麪糰1/5放在案板上,拖拉成長條,用小麪杖擀成1釐米厚、10釐米寬的長條,再用刀剁成1.5釐米寬的長條。

5、將兩條摞在一起,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、壓緊,雙手輕捏兩頭,旋轉後拉成長30釐米左右的長條。

6、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,邊炸邊翻動,使坯條鼓起來,豐滿膨脹酥脆,呈金黃色即成。

擴展知識:

油條,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麪食,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,口感鬆脆有韌勁,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。《宋史》記載,宋朝時,秦檜迫害岳飛,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(油炸檜)來表達憤怒。類似的油炸麪食,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,可追溯到唐以前,具體時期不得考證。

早在南北朝時期,北魏農學家賈思勰。在其所著的《齊民要術》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。《齊民要術》曰:“細環餅,一名寒具,翠美”。唐朝時期,詩人劉禹錫在《佳話》中也提及寒具。《苕溪漁隱叢話》中提到:東坡於飲食,作詩賦以寫之,往往皆臻其妙,如《老饕賦》、《豆粥詩》是也。又《寒具詩》雲:‘纖手搓來玉數尋,碧油煎出嫩黃深,夜來春睡無輕重,壓褊佳人纏臂金。’寒具乃捻頭也,出劉禹錫《佳話》。”然而這種叫“寒具”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,類似撒子,並非油條。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麪食的又一創新。

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,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爲“餜子”;安徽一些地區稱“油果子”;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;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;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(天羅即絲瓜,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,其形狀與油條極像,遂稱油條爲天羅筋)。

熱門標籤